2022-06-10 09:50發布
一. 調解好還是判決好其實都一樣。因為調解和判決都不是目的,它們都是實現“公正與效率”的一種方式,更是實現社會和諧的一種方式。哪種方式能達到這個目的,就采用哪種方式。
法院調解,又稱訴訟中的調解,是以當事人行使訴權為基礎、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條件、以當事人依法行使處分權為內容的一項訴訟制度。即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和協調下,就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自愿進行協商,并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民事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完結時,依據事實和法律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實體爭議或者一方當事人提出的實體權利主張所作出的權威性判定。
相關法律法規: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愿,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二. “調解”在程序上更方便一些,成本也更低,效率較高,所以都推薦“調解”。如果是二審的判決書或者調解書,如果對方不履行都可以拿去申請執行,對方有財產的話,都挺快的。如果是還在一審,判決就比較慢了,可能會有二審。調解書是簽字送達就生效的。
1、一般情況下,調解程序比較快速,節省時間和一半的訴訟費,當然也節省雙方大量的精力,這是優勢。但是,既然是調解,肯定是雙方做了某種程度的讓步,尤其是原告方做的讓步一般是更大一些。從這個角度講,原告應該是有點吃虧,起碼從形式上是這樣。對應地,被告的支付時間有所提前。
2、判決不需要雙方互相讓步,但是判決耗費時間比較長,尤其是一審判決下來,雙方有可能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然后進入二審程序,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就這樣過去了。對于原告方急需資金的情況(例如傷者在醫院里等著交錢),是一種煎熬。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一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制作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九十一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與判決相同。
調解書、判決書有各自的好處,但是案件如果能夠進行調解達到自己的要求或是訴求的話,可以同意調解沒有必要繼續訴訟判決。更多調解書、判決書方面的內容跟具體的糾紛是怎么樣等等,請你上華律網網站咨詢律師進行了解。
最多設置5個標簽!
一. 調解好還是判決好其實都一樣。因為調解和判決都不是目的,它們都是實現“公正與效率”的一種方式,更是實現社會和諧的一種方式。哪種方式能達到這個目的,就采用哪種方式。
法院調解,又稱訴訟中的調解,是以當事人行使訴權為基礎、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條件、以當事人依法行使處分權為內容的一項訴訟制度。即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和協調下,就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自愿進行協商,并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民事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完結時,依據事實和法律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實體爭議或者一方當事人提出的實體權利主張所作出的權威性判定。
相關法律法規: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愿,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二. “調解”在程序上更方便一些,成本也更低,效率較高,所以都推薦“調解”。如果是二審的判決書或者調解書,如果對方不履行都可以拿去申請執行,對方有財產的話,都挺快的。如果是還在一審,判決就比較慢了,可能會有二審。調解書是簽字送達就生效的。
1、一般情況下,調解程序比較快速,節省時間和一半的訴訟費,當然也節省雙方大量的精力,這是優勢。但是,既然是調解,肯定是雙方做了某種程度的讓步,尤其是原告方做的讓步一般是更大一些。從這個角度講,原告應該是有點吃虧,起碼從形式上是這樣。對應地,被告的支付時間有所提前。
2、判決不需要雙方互相讓步,但是判決耗費時間比較長,尤其是一審判決下來,雙方有可能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然后進入二審程序,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就這樣過去了。對于原告方急需資金的情況(例如傷者在醫院里等著交錢),是一種煎熬。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一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制作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九十一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與判決相同。
調解書、判決書有各自的好處,但是案件如果能夠進行調解達到自己的要求或是訴求的話,可以同意調解沒有必要繼續訴訟判決。更多調解書、判決書方面的內容跟具體的糾紛是怎么樣等等,請你上華律網網站咨詢律師進行了解。
一周熱門 更多>